您的位置: 一诺留学  >  考试中心 >  雅思考试 >  雅思写作

雅思小作文地图题备考攻略

时间:2016-05-24  / 编辑:May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考雅思,我们就是要先搞清楚雅思考官是怎么想,然后尽最大努力去满足雅思考官的要求,才能收获高分。雅思小作文地图题备考攻略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雅思A类写作的地图题在2009年之前是一种冷门题型,但是在2010年大放光彩直至今日。这类题型难度其实并不大,但是因为广大考生考前不够重视,一般仅仅复习数据型图表,因此觉得这类题型难以下手。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地图题的写法。

  先来看题目。这是一道雅思写作真题。在数次地图题中,大多数都是属于这类“三格地图”。因此,学好这种类型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应付考试中的各类地图题。

  WRITING TASK 1

  You should spend about 20 minutes on thistask.

  The diagram below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of Kelsby between 1780 and2000.

  Summarise the information by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the main features, and makecomparisons where relevant.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首先注意两个点:

  1. 时态:本文的时间是明确的,是三个过去的时间,因此全文应当使用一般过去时。有些地图会有将来的规划,那么则应使用相应的一般将来时。

  2. 顺序:该图属于动态的地图题,这种类型的地图题一律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在这道题中,也就是按照图的顺序依次来写,不要把元素拆开。如果是静态的地图题(即不涉及时间变化的题型),则按照空间顺序来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写作。

  第一段:引言段。

  引言段就是把题目进行改写。原文中的diagram,可以替换成three maps/ illustrations. 原文中的shows,可以改为illustrate/ demonstrate/ indicate等词。宾语development,可以替换成changes,也可以改为宾语从句how the village of Kelsby developed/ changed. 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比较模糊,可以具体化为in 1780, 1860 and 2000.

  【例文】The three maps illustrate how the village of Kelsby changed in 1780, 1860 and2000.

  第二段:介绍1780年的情况。

  1780年的情况只涉及到静态的数据,因此只需要用存在句即可表达,不涉及任何变化的单词。但是,考生非常容易把这些元素全部用there be这个句型来表达,从而导致句式单一。表示存在的句型除了there be之外,还有非常简单的have句型,还有lie/ be located/ be situated 这样的结构。另外还有一种倒装句型,比如“桌子上面有一本书”,可以翻译为on the desk is a book.

  除此之外,要注意几个元素的顺序问题。这里有四大元素:住宅区homes,树林woods,农场farms,还有一条河流river。理论上只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比如顺时针、逆时针,从左到右)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考虑家庭数量的变化是导致其它所有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先写。

  还有就是土地单位的表达,land是不可数名词,因此不能说a land,只能说a piece of land。为了表达更加精确,可以用a plot of land(一小块),a stretch of(一长片),a large expanse of (一大片)。

  另外还有注意方位词的表达。地图题中常用的方位词有:in the east/ west/ south/ north of ... ; inthe eastern/ western/ southern northern part of ...; 如果是在角落,可以用in the southwesterncorner of ... ; 在河流的上/下游:at the lower/ upper reaches of the river; 在河岸:alongside theriverbank, 在河流的南端: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river.

  【例文】In 1780, Kelsby had only 100 homes. There was a large expanse of woods in theeastern part of the village and four plots of farmland in the centre. In the west was a riverflowing from north to south.

  第三段:介绍1860年的变化。

  这一年的变化并没有时间先后,因此还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图上多了一个元素,即道路和桥梁的修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考虑到和上文的呼应,这两个元素一定要放在后面讲,而家庭数量的增加和农场、树林面积的减少应当先讲。这个原则我们简称叫“先拆后建”原则、

  第二点是时间的表达问题。上文中刚刚出现过in 1780,这里还是用in 1860的话,句式上就会出现重复。因此可以按照动态图里面学过的表达方法,把年份用作主语,用saw/ witnessed这两个词把数据引出来。

  第三点是“建”这个词的英文表达。常见的词有build, construct(一般建筑物),erect(高大的建筑物),establish/ set up(无建筑的物体或抽象的机构),pave(道路的修建)。另外,如果涉及到拆除,则需要记住demolish, pull down, knock down 这些单词。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这些表示“建”和“拆”的词都应当使用被动语态,这一点和普通流程图是一致的。

  【例文】The year 1860 saw a doubling of the number of homes, but the size of farmlandand woods was halved. In the same year, a bridge was constructed over the river and a roadwas paved linking the river to the residences.

  第四段:介绍2000年的变化。

  首先还是时间的表达,这里可以再换一种结构,比如140 years later/ After 140 years。首先还是“先拆后建”,先说树林农场彻底消失,然后在交代新的元素:学校和操场。要记住的是,道路是不需要交代方位的,只需要把起点和终点表达出来即可,用link A to B或者connect A with B这类词组连接。因此,道路的描写应放到学校、操场的后面。

  【例文】140 years later, the number of homes more than doubled to 500, but farms andwood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In their places, several school buildings and sports facilities wereconstructed at the south-eastern corner of the village, which were connected with the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north via a newly-build road. Some shops opened up along the riverbank and a large stretch of wetland for birds was established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river.

  以上是一诺留学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同学们如果还有任何关于出国留学的问题,可以拨打一诺留学的免费热线400-003-6508或者010-62680991进行咨询,或者点击一诺留学官方网站http://www.yinuoedu.net/页面的“在线咨询”与一诺留学专家直接对话。微信订阅号:留学圈 (微信帐号:yinuoliuxue )

免费发送到我的邮箱:

只需3秒钟获知你的名校录取率    私人定制精准匹配    留学宝典免费送

*姓名: *电话: 性别:  男  女
           
*最关心的问题:
24小时之内您将会接到我们的电话,我们确保绝不将您的信息外泄

联系一诺查看更多

全国统一电话:400-003-6508

电话:010-62680991

传真:010-8248332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西区彩和坊路10号1+1大厦705室

               

关注一诺留学微信

关注一诺留学微博

版权所有@2012-2016    一诺留学网    京ICP备12034294号-1

联系电话:400-003-6508  010-62680991     传真:010-82483329     邮箱:service.bj@yinuoedu.net